一抹阳光,掀开清晨的帷帐,高耸的安娜普尔纳峰从晨曦中醒来。塔坎村的梯田如链似带、错落有致、水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早早起来的巴哈杜尔急急忙忙的走出家门,今天他要赶到上马相迪水电站附近的尼亚迪村渔场,为自家的酒店挑选新鲜的鳟鱼。
当货车走过象征中尼友谊的纳雅迪钢桥时,巴哈杜尔看着往来如织的车流,放眼熟悉的土地,深情款款、回忆满满。
作为土生土长的塔坎村原住民,巴哈杜尔不仅是上马相迪电站建设的亲历者,更是村里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
2016年,巴哈杜尔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春风加入中国电建,成为上马相迪项目建设大军的一员。加入项目之前,他在家务农,日子过得窘迫。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他只能向祖辈那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在建设工作完成后,他用多年工作的积蓄盖起了三层小楼,开起了杂货店和酒店。杂货店店面不大,但商品却很齐全,从大米、白面、食用油到“MADE IN CHINA”的毛巾、牙刷、充电宝……这家小店已然成为往来的游客的“补给站”。
二层的酒店面积不大,胜在菜品物美价廉,国外的游客和项目员工都会来此光顾品尝马相迪河的鲜活鳟鱼,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
尼泊尔自然风光旖旎,旅游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塔坎村当时受困于当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巴哈杜尔介绍,上马相迪项目建设之前,村里采购运输物资只能依靠人力和骡马驼运,当时这里没有一个店铺和饭店,就是想买一瓶矿泉水都是不可能的。
要致富先修路!中国电建本着“共建共赢”的理念,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与勇气,将“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惠及当地人民。
上马相迪项目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和测量,在距离项目营地600米的一座大山中,修建了尼泊尔国内的第一条交通隧洞,400米长的交通隧洞,创造了一项“尼泊尔之最”,让百西沙哈到布鲁布里的通行时间缩短了一倍。
马相迪河水奔流千年,将安纳普尔纳山劈成了两半。9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相迪河上搭建起特莱尔铁索桥,成为两岸村民赖以过河的唯一捷径。30年时间,随着雨水的冲刷和地质灾害的影响,铁索桥两侧的桥墩出现很多裂缝,日久失修的铁索桥变得老态龙钟,也有了安全隐患。
为全面改善两岸村庄的出行难问题,建设期的上马相迪水电站相继为当地援建了纳雅迪桥、特莱尔铁索桥和贝利桥,彻底解决了马相迪河两岸居民车辆通行难的问题。
从计划到实施,从施工到建成,电建人将张张施工蓝图尽情绘就在雪山大河之畔。一辆辆往来的“致富车”,通过“穿山长龙”和跨江钢桥,在“生财路”全力奔驰,为当地民生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当巴哈杜尔赶到尼亚迪村时,村民们已经站在鱼塘边收网,肥美的鳟鱼不时跃出水面,现场水花四溅,一桶又一桶大鱼被起吊机吊起,左右摇摆,落在收货卡车上方。
提起尼亚迪村的鳟鱼,周边的商贩无不竖起大拇指。这里的水产品因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并成为各大酒店的招牌菜。
鲜鱼的热销源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地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则是上马相迪水电站高度重视环境生态保护,全方位采取措施对生态平衡进行保护的有力见证。
上马相迪水电站建设伊始,就秉持“绿色发展、科学开发、以人为本”理念,与当地环保组织合作,根据上马相迪河流域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生存能力高的鱼苗,并做好鱼苗运输过程中的保温、供养等系列工作,保证到场鱼苗的成活率。目前水电站已经累计在水电站库区马相迪河及相连的纳雅迪河两流域分次累计投放30万尾鱼苗。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开了新篇章。
巴哈杜尔说:“中国电建来到这里后,为我们修路架桥,为当地老百姓开通了致富路,外面的人进得来,山里的人出得去,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今天的好日子,都要感谢中国电建和上马相迪电站。”
据不完全统计,电站自投产以来,上马相迪项目公司共实施社会责任项目200多项,项目涉及当地医院、学校、道路、桥梁、庙宇、村舍、供水及灌溉等基建项目和惠民工程, 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保证河水下泄水量,确保下游农田水利灌溉项,层层梯田成为了一道新的旅游风景线。
塔坎村村长古伦说:在中国电建的帮助下,这里的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如今这个站在村中见雪山、爬上梯田看碧湾的村庄成为国际徒步旅游爱好者打卡的新晋“网红村”。
2020年尼泊尔工业部向电建海投公司授予了“优秀外商投资”荣誉称号,以表彰公司投资建设的上马相迪A水电站,为尼泊尔电力能源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中资企业在尼泊尔首次获得该奖项。
袅袅升起的炊烟,吞没夕阳下最后一抹余晖,印有中国电建logo的路灯点亮了山谷,高山大河映衬中的“幸福桥”愈发壮美。巴哈杜尔酒店高朋满座,谈笑声飞出窗外,飘向远方,在奔向幸福的路上,村民们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