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青春叛逆的我独自踏上了去往巴基斯坦的求学路。大学期间,我慢慢发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每逢温度适宜的用电淡季,学校每两个小时才通一小时电,到了高温用电高峰,一天甚至仅仅只供电两小时。因此,“巴基斯坦电力资源稀缺”这一认知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完成大学学业后,在身边当地同学的挽留下,我毅然选择留在巴基斯坦就业。刚毕业的那几年,我在中兴通讯、中国电工等中资企业从事合同、商务及翻译工作。在工作之余与同事一起游览了大半个巴基斯坦,在这些旅程中,我结识了很多穷苦善良的巴基斯坦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希冀,向往着平安幸福的生活。在此期间,“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这一疑问的种子悄然播撒在我的心里。
当“一带一路”的号角吹响在这个国家时,当听到首批巴基斯坦能源项目落地的消息时,我知道当初那颗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已经有了破土而出的希望。2016年初,我毅然离开学习和工作多年的伊斯兰堡,离开熟悉的朋友和同事,只身前往卡拉奇,去往正在建设中的卡西姆港2X660MW燃煤电站项目,加入到这个能让那颗种子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希望之地。
后勤保障,承包你的衣食住行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英国文学专业,与火电站的建设、运行、维护并没有任何关系。考虑到我英语水平较高,也能用当地的乌尔都语作一些简单的交流,以及5年的巴基斯坦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对当地人文、风俗和市场的了解,我被安排到后勤保障的职位。这是一份极其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由于受到巴基斯坦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整个工程区域十分封闭,后勤保障工作可谓是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衣,搜集同事们的衣服尺码,及时与国内保障部沟通,协调确认工装的样式;食,每月在巴军方人员荷枪实弹地保护下去往距离项目30公里外的卡拉奇市区采办各类后勤物资;住,安排每一位同事的房间,给大家分发床上用品,及时补给生活用品;行,为回国休假的同事提前订好往返机票,安排车辆接、送机,解决同事们在机场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确保大家安全回家,平安返回现场。
虽然我不懂技术,但我也会尽自己的力量为奋斗着的同事们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的投身到电站的建设及运营中,为巴基斯坦提供更多的电力资源。
人才招聘,助力属地化人才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卡西姆电站进入运营期后,许多建设期的同事纷纷调往其他项目继续投身新的建设,而留在这里的我也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职责——招聘当地员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电站运营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把技术留给巴铁兄弟。
在这两年多的运营期内,我协助各部门招聘了大概三十多名巴籍员工。通过每天的耳濡目染,刻苦专研,在后勤管理、非传统安全工作协调、外部输电线路巡视、商务联络等各个岗位培养出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巴籍员工。看着他们从刚入职的实习生一步步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正式工,我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是希望,也是延续。
疫情防控,严防死守稳人心
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我又接过了全厂疫情防控的重任。为了持续为当地提供电力资源,公司领导制定了“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疫情防控”的总原则。
经过领导、同事一系列的超前谋划,以及与其他兄弟单位、军方安保组织等的多次协商,3月3日,卡西姆项目成为巴基斯坦境内首个实施“只进不出”全厂封闭管理的企业,这一举措受到大使馆的高度赞扬,并在其他驻巴中资企业中推广。
为了让当地员工重视此次疫情,我和同事一起向他们宣贯全球疫情况,将疫情防护手册翻译成英文及乌尔都语供他们学习,在厂区内张贴疫情防控宣传画报,让大家都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截至目前,全厂范围内未出现一例疑似或确认感染的病例。
受此疫情影响,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国探亲了,家人的思念沉甸甸压在心头,让我心有愧疚,唯有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想着灯光下当地人脸上的笑颜,才稍微吹散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慰藉这在外漂泊的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赵韬向巴方员工艾沙讲解防疫措施